2007/01/21 | 中国民族啤酒工业的守望者
类别(随风细语) | 评论(13) | 阅读(128) | 发表于 11:55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

  在以产品进入中国的第一波攻势遭到失败后,外资啤酒巨头转而采取擅长的资本运作方式切入中国啤酒市场,很多国内啤酒企业摇身一变,就成了这些啤酒巨头控股的“外资企业”。放眼现在的中国啤酒市场,有点名气的品牌无不或多或少地具有外资血缘:百年啤酒品牌哈尔滨啤酒2004年被安海斯-布希(AB)收编,福建雪津啤酒两个多月前刚刚成为英博的囊中之物,华润雪花背后闪现着南非SABMiller的身影,与燕京啤酒并称“双雄”的青岛啤酒也随时可能被现在的二股东安海斯-布希控股。 

  燕京啤酒是个例外,至今燕京也没有和任何一家外资啤酒公司有过资本层面上的合作,可以说已经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一面民族品牌的旗帜。在去年8月份燕京啤酒签约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赞助商的签约仪式上,燕京掌舵人李福成当着全国200多家媒体的面说,他在一本国外啤酒杂志上看到一张关于中国啤酒行业的图表,只有燕京啤酒上面画着一颗红色的五角星,并标明一行字:“中国最大的潜在收购对象”。

  合资可以,但李福成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燕京啤酒绝不无条件合资。燕京的底线是什么?控股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60多家外资啤酒公司纷纷把目光盯向中国,日本的三得利、丹麦的嘉士伯、美国的百威、德国的贝克等企业先后进入,几年以后,大部分外资企业败退了,坚持留下来的少数却尝到了甜头,国内年产5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中,80%以上都被这些外资企业控股。此时的燕京也面临着重大的选择,但燕京当时的原则是:外资入股可以,但不能超过30%。

  本着这样的原则,燕京啤酒也曾与外资进行过接触,仅仅1994年上半年,到燕京啤酒寻求合资的外资啤酒企业和投资者就有20多拨。但让李福成遗憾的是,这些人一来,张口就要控股权。

  有件事深深地刺激了李福成。有一次,李福成跟新西兰一家公司的代表谈合资,外商代表问燕京啤酒在河北的市场份额是多少,李福成回答是7%~8%。外商代表说太少了,李福成说河北市场还有很多啤酒企业,燕京全占了别人怎么办?外商代表毫不犹豫地说:“吃掉它!”李福成当时忽然想到:“现在你不是来吃我了吗?”

  有这么一段趣话:上世纪90年代中期啤酒业风行合资的时候,一家与外资合资了的啤酒企业老总问李福成,大家都“投降”了,燕京啤酒的红旗能扛多久?李福成没说话,邀请这位老总到燕京亲自看看,看完之后他问:“你看燕京的红旗能扛多久?”这位老总哈哈一笑,“问题不大,问题不大。”

  燕京人心里有数。合资无非是为了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燕京的融资渠道很顺畅,也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在合资的问题上回旋的余地很大,坚守民族品牌的大旗,燕京游刃有余!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