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4 | 北京人均GDP4300美元???别再刺激我们了!
类别(趣闻幽默) | 评论(9) | 阅读(130) | 发表于 07:38
  21日举行的首都金融文化节暨北京国际投资理财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传来一则消息: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达4300美元,同比增长11%,北京市民收入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水平,2008年有望突破6000美元。

  对于笔者此类生活在北京的多数平头百姓而言,“人均GDP4300美元”,是一个意义不大且刺激性极强的数字。眼下,这个数字足以让我们义愤填膺。

  GDP号称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种经济总量指标能够取代它。不过,GDP远非完美无缺,其无法涵盖“发展”的全部内容。作为GDP衍生指标的人均GDP可以有效传达的真实信息量同样有限。“人均GDP4300美元”,耀眼夺目的数字难以掩饰其内涵上的苍白虚弱。

  人均GDP无法反映老百姓的实际收入状况。GDP首先是一个经济产出总量,它可以体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总量,但无法体现出财富的流向。从GDP到人均GDP,只是一个简单的除法运算,我们无从得知到底有多少经济产出进入老百姓的口袋。面对人均GDP,我们至多知道经济总量增长了多少,却不可能知道普通百姓从经济总量增长中获利几何。

  人均GDP无法反映社会贫富差距。人均GDP是一个算术平均数,它无法体现财富在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中的分配状况。尽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0.4,城乡收入差距超过了10倍,但人均GDP所能体现出的依旧是一幅普天同乐的景象,与我们的日常感受格格不入。

  人均GDP无法反映公众的生存成本。人均GDP是一种“账面增量”,而并非扣除成本之后的净增量。它可以体现出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形,却不能反映出公众生存成本急剧增加的状况。居高不下的房价、医疗和教育费用,日益拥堵的公共交通,污浊的空气……各种经济与非经济成本的攀升侵蚀着公众的“幸福感”,但人均GDP依然凯歌高奏。

  简单说来,人均GDP是一种衡量宏观经济情况的简易业绩指标,更容易为政府官员所青睐甚至崇拜。但是,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它“并不包括我们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罗伯特·肯尼迪语),人均GDP数字上的光彩夺目并未必能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多少快乐和幸福。相反,过于耀眼的人均GDP数字反而可以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相对剥夺感,使我们处于持续的愤愤不平之中。

  作为生活在北京市的普通市民,看着“人均GDP4300美元”这个数字,再比照“京城居、大不易”的切身体验,人们直观地感到:第一,享受“4300美元”的绝不是自己;第二,自己已经跌到了“平均”线下,成为社会中下层。承受着梦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人们开始觉得自己遭到了“剥夺”,而剥夺者是那些高居社会阶层金字塔顶端的人。于是,“人均GDP4300美元”变成了酵母,刺激着相对剥夺感不断膨胀;人均GDP的数字增长得越厉害,人们内心的相对剥夺感也就越强烈。结果,在北京“人均GDP4300美元”这则新闻的网络跟贴中,几乎找不到赞美的辞藻,弥漫的全都是愤懑的呼声。

  告别GDP崇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不过,找到更加合适的指标体系,时日尚远。然而,在一个曾经平均主义盛行而当下贫富悬殊、公平稀缺的社会里,政府对人均GDP的过分张扬很容易适得其反地刺伤公众的情感。

  请不要再用人均GDP刺激我们了! (2005年06月22日22:19 人民网)
0

评论Comments